读书随笔:《认知觉醒》
今天外出办事,途中读了周岭的《认知觉醒》,书中不少观点值得摘录一下。很多虽是常谈,但与其埋没在脑海中的某个角落,倒不如摘录下来,常看常新。 一、耐心与恒心 急于求成往往导致庸碌无为。凡事总想立即看到成效,对无法快速见效的事缺乏耐心,极易中途放弃。 表面上,学习各类高效方法似乎可以令人刮目相看,然而一味寻找捷径反而会强化自身的浮躁与不安。真正的成长离不开踏实积累,急功近利最终只会加剧焦虑。 急功近利的心态往往源自外部评价体系的压力。当我们太过关注他人的认可,忽视了自我内在成长的真实需求时,很难真正静下心来深耕细作。 二、行动力 面对不确定性,人类下意识选择逃避。某些问题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清晰,但更多情况是,越放置越模糊。 对事情只有大致了解而缺乏明确的规划,是行动力的最大敌人。当我们对“为什么做”、“如何做”、“何时完成”等基本问题都无法回答时,行动自然难以落地。 三、方法论 短时间投入100%的精力往往比长时间70%的精力更有效。专注的动力来自于对细节差异的发现,这种自然的兴趣引导我们深入其中,而非自我强迫的意志力。 英雄式的开头往往难以带来英雄式的结局。一味持续刻苦、争分夺秒,不懂休息的人,最终只会陷入精力耗尽的泥潭。 休息时切忌刷手机,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放松,而是对大脑持续地进行新信息的填充,徒增疲惫。 走出舒适区,并非刻意走入极端困难区,而应在适度挑战的拉伸区内不断尝试,这样才能实现持续成长。 速度本身即为一种能力;同样的任务,不同人完成所需的时间体现了其对底层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。效率背后,是对技能与知识深刻而熟练的运用。 四、自我反思 随着圈子逐渐扩大,接触到越来越多超级优秀的同辈们。我愈发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平凡。当看到本科时期便能获得百引、千引的同辈在朋友圈、小红书记录着自己的成就时,我既钦佩不已,又不免陷入自我怀疑:为什么我做不到?他们的成功是否有可以借鉴之处? 但我逐渐意识到,现在前方的道路上不再是有标准答案的考试,它并不存在可轻易复制的金科玉律。当我的视线总是聚焦于他人的成就,逐一比对自我时,我实际上浪费了更多宝贵的时间在无谓的焦虑与攀比中。我固然乐于和优秀的他者交流,但我应该把关注点更多地落在自身,不要为一些光环驻足良久,同时也警惕别人给我的光环。 我不要去想着成为别人眼中的任何人。学术并非是攀比,也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个人辉煌,更不是追求所谓的“逆袭”励志剧本,彰显"ta"力量。学术本该是一种朴实而扎实的过程:不断阅读文献、反复思考、踏实探索、细致验证想法,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积累属于自己的认知与见解。 我应当牢记: 以剽窃(或声称)他人(包括学长学姐)思想为己一作论文的idea为耻; 以淡化自己工作的局限性为耻 以过度夸大自己在该工作中的贡献为耻; 以缺乏独立思考的研究路线图为耻。 有此几耻,常自警醒,以求踏实笃行。
扩散模型原理:Score Function、噪声预测与CFG引导采样
TL;DR: 本文推导了扩散模型中Score Function与噪声预测之间的精确数学关系,并解析了Classifier-Free Guidance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采样过程中的应用。 Score Function与噪声预测的关系推导 我们将推导扩散模型中的score function $\nabla_{\mathbf{x}_t}\log p(\mathbf{x}_t)$与噪声预测 $\epsilon_\theta(\mathbf{x}_t)$ 之间的数学关系。这是一个经典的结论,笔者在阅读 Classifier-Free Guidance 的相关资料时,大多都是跳步处理,应是默认了读者有相关的背景知识。但对于想要刨根究底的读者来说,这样有些不方便,所以笔者决定写一篇笔记,详细推导一下。本文假设读者对 Diffusion 有基本的背景知识,知道前向加噪过程、逆向去噪过程、以及扩散模型的训练目标。 1. 基本前向过程 在扩散模型中,前向加噪过程定义为: $$ \mathbf{x}_t = \sqrt{\bar{\alpha}_t}\mathbf{x}_0 + \sqrt{1-\bar{\alpha}_t}\boldsymbol{\epsilon}, \quad \boldsymbol{\epsilon} \sim \mathcal{N}(0, I) $$ 可以改写噪声项为: $$ \boldsymbol{\epsilon} = \frac{\mathbf{x}_t - \sqrt{\bar{\alpha}_t}\mathbf{x}_0}{\sqrt{1-\bar{\alpha}_t}} $$2. 条件概率分布 从加噪过程可知,给定$\mathbf{x}_0$的条件下,$\mathbf{x}_t$的条件概率分布为: $$ p(\mathbf{x}_t|\mathbf{x}_0) = \mathcal{N}(\mathbf{x}_t; \sqrt{\bar{\alpha}_t}\mathbf{x}_0, (1-\bar{\alpha}_t)I) $$3. Score Function的推导 我们的目标是计算 $\nabla_{\mathbf{x}_t}\log p(\mathbf{x}_t)$。首先使用全概率公式: ...
如何写好推荐信?
当你向教授们申请推荐信时,如今很常见的是他们会要求你提供一个时间表、工作总结,甚至是推荐信的草稿。教授们都很忙(你可能无法想象他们每天需要回复多少邮件),所以这是一个合理的要求。此外,这其实是个好消息,因为你可以自己掌握推荐信的内容。因此,即使作为一名学生,你也需要学习如何写一封好的推荐信。这里我收集了几个来源和我的笔记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 来自 Michael Ernst (mernst@cs.washington.edu) 以下是来自 Citation: [1]Writing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M. Ernst, (2002) Link 的建议: 在信的开头,说明你对这个人的了解程度,认识了多久,以及你们是如何相识的。同时,给出你的推荐的概述或总结。 要具体。 不要仅仅用泛泛的词语(如“学习快”)来赞美这个人,而是提供具体的故事或轶事,说明这个人做了什么事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。一封没有具体内容的赞美信会显得平淡无奇。班级排名是另一个有用的具体例子。 ...